1.1 信贷基本概念
有些信贷业务银行并不提供资金,只提供信用支持,如票据承兑、保函、信用证
等,称贷款就不合适。这些业务到期以后,一旦客户违约,银行就要承担付款义务,其风险和贷款一样,因不占用银行资金、不进银行资产负债表,故称表外信贷
(要注意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区别,中间业务是几乎无风险的业务,表外业务可能是高风险的,如票据承兑;也可能是低风险的,如委托贷款)。
信贷业务是包括本外币贷款、贴现、透支、押汇
等表内信贷
和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贷款承诺、信贷证明
等表外信贷
业务的总称。
风险识别,主要是通过尽职调查了解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如果交易对手信用不足,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增信,或者采取必要的风险缓释措施(risk mitigants),如担保(保证、抵押、质押)、信用保险等。
1.2.2 民间金融
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所以工商系小额贷款公司放贷的主要制约因素还是资金来源。
1.2.4 其他相关机构
外包是轻资产的思维方式,能外包的尽量外包,以聚焦主业、提升效率,但是前提是你得真懂,否则往往是把收益给了外包机构,把风险留给了自己。
1.3.1 信贷业务风险
这种业务模式有两大风险:一是借款人是否会如期还款,即信贷风险;另一个是存款和贷款的期限匹配问题,即流动性风险。
企业资金链风险、现金流管理,其实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要远远大于一般工商企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基本在90%以上,这就要求银行要有极高的风险管理水平。
大数法则的假设在现实作业中往往是不成立的,小微企业总是一批批地倒掉。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里,一旦发现了风控漏洞(“口子”),坏客户口口相传,如鲨鱼一般,蜂拥而至,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让一家信贷机构垮掉。
1.3.2 信贷管理体系
信贷管理的部门设置主要体现了审贷分离原则,审贷分离,即前台、中台、后台分离。前台主要是从事市场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的信贷经营部门;中台主要是信贷业务的管理部门,如信贷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及放款中心、法律合规部门等;后台主要是从事业务操作处理和监督检查的部门,如会计结算部门、稽核审计部门等。
中后台是否可以建立基础信息库,通过数据模型,深入挖掘,过滤掉问题客户,形成目标客户清单,再让客户经理去精准营销,去有针对性地补充完善无法通过非现场方式获取的信息。通过对存量客户风险信息的实时监测与挖掘,再反馈给客户经理去现场核实。
1.4 信贷产品基础
传统的银行业务有四种:贷款、票据、信用证、保函,其余大多都是在这四种业务基础上的创新,如贸易融资、供应链融资、同业信贷业务等。
1.4.2 票据融资产品
票据包括本票、支票、汇票,都是结算工具。
汇票按出票人的不同分为银行汇票
和商业汇票
,而商业汇票具有融资功能。商业汇票还有承兑人,承兑人是银行的就是银行承兑汇票(简称“银票”),承兑人是工商企业的就是商业承兑汇票(简称“商票”)。
商业承兑汇票,简单来说,就是企业之间的欠条,属于商业信用。
一般来说,只有非常强势、信用度非常好的企业签发的商业承兑汇票才会被交易对手接收。银行在企业签票、托收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就是中介,既不占用资金也不承担信用风险,收益也就是工本费、托收手续费。
银行承兑汇票,全称是商业汇票银行承兑业务。
如果要签发银票,借助银行信用,银行承担了出票人(承兑申请人)的信用风险,那么出票人就要给银行支付对价,在目前的定价条件下,这种对价往往体现为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存款,所以银票是拉存款的好工具。
用银票就不用现金,尽量少支付贴现利息。
1.4.3 贸易融资产品
贸易融资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信用证结算方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用证,是开证银行依照申请人(购货方)的要求向受益人(销货方)开出的载有一定金额的,在一定期限内凭信用证规定的单据支付款项的书面承诺。签发信用证或银行承兑汇票,银行都要承担申请人的信用风险,但信用证占用的监管资本要低。
保理是指销售商(债权人)将其与买方(债务人)订立的货物销售(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由银行为其提供融资。
保理与应收账款质押很相似,但是有区别。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是指企业将应收账款收款权作为还款担保的一种贷款,其第一还款来源还是卖方(融资方),不是买方。保理业务实现了应收账款的真实转让,买方是第一还款来源。所以说,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是卖方信用,而保理是买方信用。
1.4.4 供应链金融
从产品来说,银行对上游企业主要提供订单融资、保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对下游企业提供保兑仓、货押,对终端用户提供消费信贷、法人采购融资、租赁融资等。
这些虚拟物流软件看似免费做物流服务,实际上就是在为风险控制模型采集数据,让企业自觉自愿地贡献数据,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成了金矿,最后通过金融服务变现。
1.4.5 类信贷业务
在金融领域,“监管——创新——监管”是永恒的主题,监管是创新的障碍,也是创新的诱发因素。
1.5.2 信贷法律基础
做业务的逻辑是,业务值得做,然后再找法律,论证合规性,走法律程序,而不是在条文中找业务机会。
2.1.1 客户准入
金融交易的是未来,而不是现状。
金融永远不会研究确定性,能够确定的就不是金融。
信贷工作,并不是拿着“干货”去按图索骥,而是战胜贪婪与恐惧,当然,这就需要对行业、经营乃至人性进行深入分析。
2.1.3 借款原因
短期来说,现金流很重要,长期来说,利润很重要
2.2.2 其他信息渠道
笔者认为,从原始网站查询更加可靠,所以自己开发查询工具依然是信贷人员必备的技能。复杂问题要简单化、简单问题要程序化,这才是风险控制之道。
2.3 信息验证与分析
媒体真真假假,软文、公关无处不在,没有消息,往往是好消息,突然出现大量好消息,往往是有背景故事的。
2.3.2 交叉核对方法
在做小贷、微贷时,常常用到不对称偏差分析法,其原理就是,正常的客户各方面的状况(如婚姻、年龄、经营年限、朋友圈)都是有对应关系的,而出现偏差往往表示“不合常理”,预示着风险。
2.3.4 数据分析方法
审计上常用到本福德定律(Benford’s Law),一堆从实际生活得出的数据中,首位数字是“1”的机会要比是“2”的大,是“2”的机会要比是“3”的大,依此类推,以“1”为首位数字的数出现的概率约为总数的30%,而以“9”为首位数字的数出现的概率约为总数的4.6%。规律就是,越大的数,以它为首几位的数出现的概率就越低。
2.4.2 双人调查与回避原则
双人调查原则是指每笔信贷业务必须至少由两名信贷人员调查,并在调查报告中签署明确意见。
3.1.2 合规性问题
从宏观上来看,财政一旦和金融对接,就会引起很多问题。
资金池,最好还是让企业拿自有资金去搞,不要把信贷资金混入资金池。
互联网金融缺乏面访面签环节,反欺诈非常重要,通常要用到一些数据挖掘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