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9日读了《终身成长》这本书(感谢微信读书让我方便地查看每本书的开始阅读时间和阅读时长,大概也算电子书的优点之一)。

当下可能会将这本书作为一个关键节点,后面自身的成长都始于此,但应该不止这一个因素,是众多因素的积累使自己慢慢改变想法和行为。不知是卢老师的“要多看书”,还是自己通过网络的一部分认知,抑或是那段压力没那么大却频繁失眠的时间,开始慢慢重拾阅读。在临近期末读了这本书,犹记得当时读这本书时触动很大,原来自己一直是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的人,只用一种单一的维度衡量一件事情结果的好与坏,从未用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的心态去考察发生的事情。

很典型的例子,比如从小到大的成绩,每次自己考的不好就会觉得“低人一等”,在这种自卑的情绪中无法自拔。现在想起来感觉自己好傻啊,仅仅只是一次成绩。人生有各种各样的衡量尺度,仅仅根据一次成绩就去否定自我,真是愚蠢的价值体系。

同时还有一件事,大概也就是去年这个时候吧,那顿饭应该值得被记住。想来自己真的无知愚昧,和卢老师顾老师的交流感觉自己还不如一个高中生有批判性思维。饭桌上卢老师说“成绩不是唯一的标准”,当时给我当头一棒,事后有一种怎么之前从没人和我说这件事的感觉。后来顾老师讲到关于卢老师博士的故事,带给了我不少的思考,这和“成绩不是唯一的标准”并不矛盾,更多的是关于爱好追求的执着。想到之前看一个关于抑郁症患者访谈的视频,她提出家长应该更注重过程的导向性,而不是结果的导向性,更应该看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努力,而不是一味的关注结果。就如同哲学中的“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fixed mindset让我更关心别人如何看待我,而growth mindset让我更关心我能否提高自己。2021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自己真的变自信不少,这种自信不是通过别人的赞扬即别人的看法给予的,而是自身的阅读、跑步运动、思考,让自己的三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我是来自宁夏的,而身边同学都是浙江的,所以之前自己会犹豫介绍自己是来自哪里的,可是从2021后半年开始自己就慢慢觉得我来自哪里并没有太大关系。也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自卑与胆怯是自己对别人的judge和自身认知的错误导致的,从始至终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偏见。当自己停止judge别人后,我也不再胆怯,至于别人的看法和我有什么关系呢,自己的人生难道是被别人定义的吗?我不会再去用单一的变量去衡量一个人,至于别人的看法也无需关心。

第二次重温这本书没有第一次读时给我的触动,可能是因为后面读了不少类似主题的书籍,认知的确是改变了不少。相对于过去的自己进步了很多,growth mindset有在慢慢增加,自身仍然有不少的fixed mindset。所以当有内耗的情况时,应该想想如何学习和提高,而不是评价自己。